“如果這樣毫無意義的苦力勞動也好意思號稱‘科研’,本人的確沒有參加也不可能參加……本人以4年寶貴青春的犧牲換取這一人生最大的教訓。”前不久,北京大學研究生楊恒明在網上發布退學聲明,稱導師以他沒有到實驗室參加所謂“科研”工作為名,不允許他畢業。楊恒明說拒絕導師的安排,是因為所謂的“科研”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格式從一個軟件流到另一個軟件,他認為這種工作對于碩士研究生近乎于侮辱。
許多研究生告訴記者,現在讀研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埋頭書堆或實驗室,各種值班、報發票,甚至幫導師申報項目、出差等工作已經占據了許多研究生的大部分時間,做學術反而成為了副業。導師被稱為“老板”,學生則自嘲為“苦力”。在老師和學生眼中,經費和就業遠比學術成果重要。長此以往,高校的科研生產力難免會在“溫水煮蛙”中消耗殆盡,更何談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是時候恢復學術的純潔了!或許,這也是楊恒明的退學聲明帶給我們的最大警示。
一辯:報票、值班“苦力”是讀研必修課?
正方:提前適應社會,培養自己獨立承擔任務的能力
反方:精力受侵占,學術被荒廢
王金磊(北京某985高校研二學生):據我所知,楊恒明所說的“苦力勞動”在幾乎所有高校的研究生群體中是普遍現象。我認識的同學中,甚至有人一年下來幫“老板”報銷了幾十萬元的發票,卻從未見過“老板”一面。
對于這種培養方式是好是壞,一直眾說紛紜。我倒認為其存在有一定道理。首先,我們畢業走向社會后,不可能還像讀書時那樣單純地學習或者科研,面臨的事務性工作還會更多;既然如此,那么現在讀研階段的工作就是很好的提前適應機會。再有,紛繁的事務也要求我們以更高的效率開展工作和科研,查資料、做實驗、申報項目全部自己解決,幾年下來,獨立承擔課題和任務的能力就培養起來了,這將受益終身。
許方(清華大學學生):我十分理解楊恒明同學的選擇。很難想象,一個整天奔波于財務處報銷發票和科研處申請項目的研究生,能做出多好的科研成績?人縱有三頭六臂,一天不吃不喝也沒有如此多的精力。結果只有一個,學術荒廢。
誰說這樣的“苦力勞動”就是讀研的必修課?既然選擇讀研,那就意味選擇了潛心研究做學問,怎么能被如此蕪雜的事務所擾?我在國外的大學交流過,他們的研究生只負責實驗室里的學術,申報課題、值班、實驗器械準備之類的日常事務工作全部由院系的學術秘書完成,補貼發放則是行政秘書的任務。當然,報銷發票這項令我們的大學老師很頭疼的工作,在國外是幾乎不存在的。
二辯:研究生導師“老板化”是學術的需要?
正方:實驗室公司化,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
反方:“科研功利化,學生雇員化”背離學術本質
劉若謙(教育雜志編輯):我知道現在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里,研究生一般都稱自己的導師為“老板”。一個實驗室就如同一個公司,一個課題組就像是公司里的一個事業部。我覺得這種組織形式挺好,因為它能保證科研工作高效率地運行,每個人都不能懈怠。
現在是效率社會,投入和產出需要縮短時間差。學術不是文藝,不能坐等靈感出現。導師承擔起“老板”這個角色,對自己的學生建立起科學的薪酬考核制度,從申請課題,到分配任務、規定完成進度時間表、項目驗收等,環環相扣,整個科研工作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研究生經歷了本科期間的慵懶倦怠,需要這樣的節奏化工作,才能適應畢業后的工作崗位。
王若明(化名,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負責人):我很討厭研究生稱自己的老師為“老板”。這是大學校園,不是商業公司。我很擔心如此下去,會形成“科研功利化,學生雇員化”的風氣,這就背離了學術的本質,對國家高等教育、科研教育危害巨大。
導師成為“老板”,意味著他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雇員”——研究生,做什么課題,導師說了算;研究需要花多少錢,導師說了算;科研成果的報獎、轉化實踐利用更是完全由導師掌握。如此下去,研究生進行科研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又何存呢?事實上,近年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高水平論文質量明顯下降,而SCI檢索論文中第一作者為高校學生的數量也上不去,導師“老板化”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改變,唯有削減導師手中過度的權力。
三辯:把“學術事務”課程化,杜絕科研“苦力”?
正方:該做的一分不少,不該做的一點不沾
反方:缺乏監管,“苦力”工作照樣可以成為“課程”
侯正方(教育學博士):“該做的一分不少,不該做的一點不沾”,這是我心中理想的研究生學習、科研的狀態。意思是:研究生在培養階段應該完成的課程、科研項目一個都不能少,而替“老板”報銷發票、出差開會等“分外事”絕對不碰。
事實上,目前我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還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就是導師的功利意識和權力意識太重,同時一些與學術相關的事務性工作也確實客觀上對學生起到了培養鍛煉作用。既然如此,用“學業事務”課程來規范研究生的事務性工作,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所有與學術有關的事務,比如學術會議、交流等納入其中,按學分核算,研究生自主選擇參加,其余導師自派的任務,學生則可以拒絕。
王炳輝(化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導師給研究生派發過多任務的情況確實在一些高校存在,但據此提出以課程的形式規范研究生的事務性工作,我認為缺乏可操作性。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足夠的監管,學生所謂的“苦力工作”照樣可以成為他們的“課程”,拒絕也就形同虛設了。
所以,要改變現在研究生“學術褪色”的狀況,根本在于學校改變培養方案的設置,不以課題數量和論文發表數量這些硬性指標考核研究生,給他們更多的自主空間,有選擇地去開展自己喜歡的課題,這樣他們才不會被“有課題和論文發表資源”的導師所支配。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m.successionplans.net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