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姐’,我終于找到您了!”不久前,重慶市綦江區檢察院未檢檢察官張春芳的辦公室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訪客——小冬。
7年前,他因一時沖動參與斗毆被移送審查起訴,當時的承辦檢察官結合其個人表現和家庭監護情況,最終對他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如今的小冬已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
小冬的故事,是綦江區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2024年,綦江區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同比均下降超30%。這場“逆轉”的背后,是一場從“事后懲治”到“全鏈條守護”的革新實踐。
“分類關護”:讓迷途少年找到歸途
16歲的小宇曾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他頂著一頭夸張的藍發,沉迷網絡,甚至為了上網參與偷盜,因此被送到綦江區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參加了一場特殊的“開學第一課”。
課堂上,公安民警講述法律底線,心理咨詢師引導他剖析內心,家庭教育指導師教父母如何溝通……幾周后,小宇主動換下奇裝異服,露出原本的少年模樣,向檢察官求助,“想復學”。
這樣的轉變,源于綦江創新的未成年人“分類關護”機制。2023年,綦江區委政法委會同區檢察院等多家單位,以嚴重不良行為、不良行為以及是否具有心理、監護、生活困境為標準,根據未成年人個體及家庭情況確定不同類別,設計、研發未成年人關護系統,據此開展動態跟蹤、精準幫教、結對幫扶等工作。
“過去對‘問題少年’常陷入‘犯了抓、抓了放、放了犯’的循環,現在必須‘一管到底’。”綦江區檢察院檢察官張婷說。數據顯示, 自未成年人關護機制運行以來,已經完成對千余名未成年人的關愛幫扶,其中近八成被關護未成年人重回生活正軌,順利回歸學校、社會。
“莎姐守未”:一場跨越多方的溫情接力
“小佳怎么不去上學?”面對檢察官的關切詢問,小佳的奶奶倒出了一肚子苦水。原來,小佳因交通事故導致下半身癱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腿腳不便,無法送其到學校上學。
殘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權是否得到保障?這引起了“莎姐”檢察官們的注意。隨即,綦江區檢察院通過組建聯合辦案組、電話核實全區適齡殘疾未成年人入學情況、入戶調查核實以及走訪教委、民政、殘聯、特殊學校等多家單位,摸清了全區適齡殘疾未成年人入學情況。因其并非個例,綦江區檢察院向當地教育部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書,“一人一策”助力79名適齡殘疾兒童圓了“讀書夢”,同時還推動了區教委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實施細則(試行)》等機制。
這份關愛正通過“莎姐守未”+“數字檢察”傳遞到更多角落。2024年,“莎姐”檢察官唐小嵐作為當時案件的承辦助理,積極研發法律監督模型響應大數據賦能法律監督,最終“保障殘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權”法律監督模型在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管理平臺上架,迄今已在北京、河南、黑龍江等地推廣運用。
從“治已病”到“治未病”:把問題化解在萌芽時
“司法保護不能單打獨斗。”綦江區委政法委政治處主任霍洋說。綦江區檢察院傾心打造的“一綦向未來”工作品牌以及“311”核心機制,已匯聚檢察官、教師、社工等300余名志愿者,構建起“司法懲戒+心理矯治+社會觀護”的全鏈條保護網。
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為目標,檢察院推動關口前移,以“督促監護令”引導問題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借助“觀護基地”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技能培訓、社會實踐機會,幫助他們重拾自信。
“‘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長,找準這一切入點,區婦聯與檢察院合建‘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實現了司法與教育的優勢互補。”張婷說,通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親子關系疏導等寓教于樂的活動,以調整家庭關系為基礎,培育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帶領孩子回歸正途。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