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注重職工的主體地位,工會組織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發揮作用,提升廣大職工的發展能力和生活質量,切實提高廣大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內需成為支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目前,我國職工數量達到3.9億余人,廣大職工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職工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決定供給的數量與質量,職工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決定消費市場的規模。因此,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注重職工的主體地位,工會組織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發揮作用,提升廣大職工的發展能力和生活質量,切實提高廣大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提高職工獲得感中積極發揮作用
工會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最了解職工的所思所想所盼及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來,各級工會聚焦主責主業,在提高職工獲得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開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2016年以來,全國總工會主動承擔起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這一重大政治任務,通過幫助就業創業、職工子女入學就業、納入社會保障制度、推動納入大病保險和醫療互助保險、開展常態化送溫暖等措施,極大改善了困難職工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低收入職工群體的收入水平。
二是維護職工各項勞動經濟權益,提升職工就業質量。各級工會積極開展就業服務活動,不斷促進職工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參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治欠保支、社會保險等政策設計和落實,給予現有中低收入群體托底支持。深入了解職工訴求變化,幫助解決影響職工生活質量的福利待遇、勞動保護、技能培訓、帶薪休假和子女托育等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保障職工享有正常福利待遇,激發消費潛力。近年來,全國工會在堅持履行中央八項規定的基礎上,明確逢年過節和會員生日、婚喪嫁娶、退休離崗的慰問等職工集體福利支出,職工福利待遇項目更具個性化、自主化、彈性化,不僅為職工提供生活方便,增強職工歸屬感,更帶來了萬億元規模的消費市場,對促進生活性服務業消費市場繁榮,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完善服務職工體系,開展職工生活質量提升行動。各級工會組織加強職工服務中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綜合服務功能,建立社會資源和職工需求精準對接平臺,孵化社會組織,圍繞職工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斷拓展服務項目。通過項目化、市場化、專業化等方式,聚合社會服務資源,為職工提供涵蓋娛樂、購物、醫療、就業、培訓、法律援助、困難幫扶等多方面更加便捷實惠的服務。
關于提高職工獲得感的思考
“十四五”期間,暢通國內大循環,只有把廣大職工的生產動力激發出來,把職工和其家庭成員的消費能力和信心提振起來,才能促進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
要高度重視提升職工工作生活質量。職工既是生產環節的主導力量,職工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決定社會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又是消費環節的主體,職工家庭的消費能力和動力決定了消費市場的規模和持續發展。所以,各級工會必須高度重視提升廣大職工的工作生活質量,用保障權益、提高技能、暢通發展通道、做好服務等方法,切實增強職工的獲得感。
各級工會組織要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組織優勢,融入各地經濟發展大局,協助政府,引導企業提升產品服務質量,精準對接職工需求。瞄準新消費需求特點,各級工會組織可以通過創新工作室、勞動技能競賽、創新競賽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和創新力度,提高產品性能和質量,增加產品和服務多樣化有效供給。鼓勵企業按照不同檔次,提供多層次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職工群體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趨勢。
繼續發揮好工會對提高職工獲得感的促進作用。推動職工福利政策落實,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推進提升職工生活質量行動,打造城市服務職工綜合體、職工生活幸福企業,形成“幫扶中心+服務職工基地+基層工會”服務職工工作新模式。孵化一批服務職工類社會資源,培育一批以滿足職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項目,建成社會資源和職工需求精準對接樞紐平臺,通過價格優惠、服務優先等措施為職工提供健康管理、養老托幼、家教培訓、旅游休閑等服務,不斷挖掘新供給、促進新消費,提升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