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海曙“百創匯海計劃”人才項目后,短短半年時間,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謝叻就完成了從一名“星期日工程師”到在甬扎根創業者的轉變,獲得了近600萬元民間資本投資。
“創業,資金是瓶頸。在政府牽線搭橋下,我們公司獲得了真金白銀的支持,提高了知名度,為今后開拓市場、融資創造了條件。”近日,謝叻告訴筆者,他創立的寧波宏健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已順利在海曙區石碶街道注冊落地,首批康復機器人樣機已組裝完成,進入醫療器械注冊審查環節。
據悉,在海曙區人才新政18條激勵下,今年已有110個人才項目達成落地意向,其中院士等高端人才領銜的項目10余個,共計吸引民間投資近2億元。
“對于政府來說,無論是人才政策還是引導基金,起的主要是‘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最終的內生力量還在于市場。”海曙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為了讓人才與資本高效對接,海曙區級部門聯合各鎮(鄉)、街道建立民間資本常態化對接機制,共建民間資本投資意向清單、人才項目資源庫等,實現清單實時更新,雙向匹配。
洽談落地,無縫銜接。“從對接投資到尋找廠房,再到企業注冊,我們得到了人才服務專員的‘一對一’服務。”國防新材料領域專家周永江說,在政府牽線搭橋下,他的“隱身材料”項目獲得華茂集團投資,順利創辦了浙江華茂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人才集聚,高地漸顯。今年1月至5月,海曙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5.82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居全市前列。“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建立人才綜合信息平臺,全鏈式跟蹤人才引進、落戶和發展動態,提供專家式、店小二式的全程服務,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滿意度,推動人才強區建設再上新臺階。”海曙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